今天是“三八”妇女节(现也被各大平台开发出了“女神节”、“女王节”的新叫法),这次要聊的话题也和广大女同胞有关——化妆品。
一个人在化妆之后,颜值会得到大大的提升,因为化妆品可以遮盖瑕疵,放大优点,让长相平平的人也能变得有存在感,让面容姣好的人变成回头率爆棚的女神。
化妆前后对比,来源网络
有咨询机构2021年对国内网民做过调查,34%消费者表示每天都需要化妆,26%消费者表示会在工作日化妆,而表示日常生活中基本不化妆的消费者不到20%。
俗话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你是否有一刻担心过,所用的化妆品质量都过关吗?
1
化妆品又出事了
今年1月曾有媒体报道,江西一名16岁女孩在使用了购买自线上“美容院品牌直销店”的一套“蜜芝泉沁透焕肤3件套”后,出现腰痛、腿软无力、全身关节痛等症状。女孩先后去了江西省职业病医院和湖南省职业病防治院,在肾穿刺活检后,发现女孩得了Ⅰ期膜性肾病。结果显示,三款护肤产品汞含量都超标,其中晚霜超标最严重。
蜜芝泉沁透焕肤3件套,来源“都市现场”
诡谲的是,事件发生后,竟一时找不到责任方。淘宝商家声称产品是从生产商位于广州的生产基地发过来的;而生产商却表示,该套装产品的正规销售渠道只对接线下美容院,且2017年已停产。
这事儿很快惊动了国家药监局与最高人民法院,前者要求线上商家立即停售,后者发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网络消费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一)》,对网络消费合同权利义务、责任主体认定作出规定,并将于今年3月15日执行。
病情诊断报告,来源网络
实际上,近年来,化妆品重金属超标案例屡禁不绝,央视就曾曝光过多起化妆品重金属超标事件,国产的、进口的都有。(注:抽检未通过的产品可在国家药监局官网上查询)
2
被紧盯的四大重金属
在这些重金属中,除了汞以外,根据我国《化妆品安全技术规范(2015年版)》(以下简称《技术规范》)的规定,铅、砷、镉及其化合物也是化妆品组分中禁用的化学物质,且与汞一起被列为化妆品备案时的必检物质。它们也是国家药监局抽检化妆品的重要项目。
不过考虑到在生产过程中,化妆品有可能被汞、砷、铅、镉等污染,或者一些化妆品的原料本身就含有这些杂质,因此对于化妆品中可能存在的上述重金属物质,《技术规范》还规定了总量限值,分别为:
汞1mg/Kg;铅10mg/Kg;砷2mg/Kg;镉5mg/Kg。
唯一的例外是眼部化妆品和眼部卸妆品。
一些“有机汞防腐剂”(即苯汞的盐类、硫柳汞)是被允许用于眼部化妆品和眼部卸妆品中,其浓度限值均为0.007%(以汞计),并且要在化妆品标签上标明。
对于普通人而言,即使是凭常识,大概也能意识到,如果化妆品中含有的汞、砷、铅、镉等重金属含量超过一定标准,势必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前面的案例已经让我们领教了汞超标对人体健康所造成的严重后果。
铅超标对人体的危害除了对皮肤有影响外,还会造成神经衰弱的表现,另外吸收以后,消化系统也会有一些症状,比如说便秘,食欲不振,厉害的话,肝功也可能有损害。
砷的毒性也是很大的,使用后吸收中毒,砷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改变,同时存在手部麻木、脚麻、四肢无力、疼痛等周围神经改变,皮肤可能有黑变、色素沉着。
镉会对呼吸道产生刺激,容易造成镉中毒,被体内吸收后,积存于肝或肾脏造成危害,尤以对肾脏损害最为明显,还可导致骨质疏松和软化。
总之,化妆品不欢迎这些重金属,它们所带来的美丽是危险的!
3
检测Tips
至于说这些重金属元素该如何进行检测,《技术规范》里有着详细的说明,咱们这里就不摘抄了。
那么,对于平民百姓而言,除了专业检测外,有没有一些简易方法可以辨别化妆品中是否含有重金属(重金属超标)呢?
有业内专家确实介绍过一个方法:
取适量化妆品溶于小苏打水溶液,如果水发浑、或者发灰、或者发黑,程度越深,证明它的重金属含量越高。
小苏打水溶液示意图,来源网络
本小号觉得专家推荐的这个方法还是可以在家里试试。
因为往化妆品里人为添加重金属(特别是汞)的一个主要目的是为了能够快速增白皮肤,而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添加的量少了还真没啥作用。所以你会发现,不合格化妆品中汞一旦超标,三五千倍都是低的,超标几万倍的都不新鲜。
4
两大重磅法规将实施
2022年可以称得上是我国化妆品行业的又一个“质量年”。
2022年7月1日,国家药监局组织制定的《化妆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以下简称《管理规范》)将正式实施。
国家药监局公告,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管理规范》要求,“从事化妆品生产活动的化妆品注册人、备案人、受托生产企业应当建立与生产的化妆品品种、数量和生产许可项目等相适应的实验室,至少具备菌落总数、霉菌和酵母菌总数等微生物检验项目的检验能力。”
这是因为生产过程中的微生物控制(包括生产环境的微生物控制)是质量控制的常规项目,不能完全通过委托第三方实验室实施。
同时“保证检测环境、检验人员以及检验设施、设备、仪器和试剂、培养基、标准品等满足检验需要。”
“重金属、致病菌和产品执行的标准中规定的其他安全性风险物质,可以委托取得资质认定的检验检测机构进行检验。”
在具体执行层面,《管理规范》则给了相关企业一年的缓冲期。即设备硬件按《管理规范》要求需要升级改造的,且2022年7月1日前已取得化妆品生产许可的企业,2023年7月1日前完成升级改造。
紧接着在今年10月1日,国家药监局发布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也将开始实施。这是我国首部专门针对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制定的法规文件。
国家药监局公告,来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网站
2017年1月1日,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在全国各地正式启用,实现了化妆品不良反应的网络直报。这个系统在运行了5年多后,相关法规发布实施,说明国家要着手进一步强化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这方面的工作。
我国化妆品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长期以来,我国的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主要是以各级政府监测机构和哨点(譬如医院)的信息收集为主。
2021年《化妆品监督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实施后这一情况开始逐渐发生改变,在《条例》中,正式提出化妆品企业也需要具有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评价的能力。
10月份即将实施的《办法》则对化妆品不良反应监测系统及其企业主体责任等进行了细致的说明。
该《办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遵循“可疑即报”原则,即你只要怀疑发生的人体损害与使用化妆品有关,均应当报告,而且鼓励非责任主体单位和个人报告。
这种“宁可错杀一千,不使一个漏网”的力度,也算得上是一种决心的体现吧!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